推荐:
小品屋 > 明星资讯 > 全民目击好看吗
《全民目击》影评:将身边的社会新闻变成好看的商业电影
发布时间:2013-09-13

  作为一部以写实之姿而非烂俗的夸张喜剧态度呈现当下中国现实生活的电影,《全民目击》的创作态度值得肯定。尤为难得的是,编导将一个简单的富二代杀人案,转变为一出迷雾重重、扑朔迷离的关于真相和人性的拷问过程,而将案件的来龙去脉整合在有限时空中以多角多线叙事的方式抽丝剥茧娓娓道来的努力,更是为这个社会新闻式的题材,带来了上乘的观赏性和电影质感,让一则屡见不鲜的社会新闻,成为一个颇为成功、可以广泛传播、创造效益的大众文化产品。

  记得有人曾说过,中国目下的社会现实黑色、荒诞,比电影更精彩,能让所有编剧自叹弗如-------而各大网站的社会新闻栏目更是惊骇迭出、刷新各种下限。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客观原因,现实荒诞诡谲的一面,无法忠实且及时地反映在主流商业电影中——商业大片的视野基本局限在古装武侠怪圈内,反映现实的电影基本又是没什么观众的冷僻艺术片,而最有可能反映现实的中等成本商业片,基本又一个跟头扎进了爱情喜剧、小妞电影这些世界上最无聊最烂俗的题材中去了。面对世界上如此众多的现实题材经典电影,中国电影人应该感到惭愧-----审查制度不是借口,懒惰功利和因循懈怠才是问题所在。我想这也正是影片《全民目击》有所破局和值得赞赏之处。

  很久之前采访一位著名的清华影视传播学院的教授,他一语道破中国现实题材无缘商业大制作的奥秘------美国人可以在电影中端掉白宫、炸自由女神像,我们能炸TAM、能端ZNH嘛?想都别想。——他的话不无道理,但现在来看,现实题材商业化并非是让大家一股脑儿地都去拍中国版的《白宫陷落》——那不是找死吗?发生在身边的大小社会事件,一样具有商业化、类型化、卖座化的潜力,只要编剧敢想肯干,而且还能干的不错——《全民目击》就是一个好例子。

  影片创作的中心意识清晰而明确——用限知视角将一宗杀人案的前因后果予以解构,然后通过不同人物的视点将碎片予以拼贴,观众一边观看一边拼图,体味悬疑推理快感的同时,逐渐找寻故事和人物的真相。而影片结构的独特还在于,它从故事的高潮点进入,用庭审情节迅速将观众带入极端情境,然后叙事往过去和未来两个方向同时行进,补足前情的同时,不忘庭审的进展(就像话剧《雷雨》的结构一样)和人物的揭示,如此紧张细密的剧作,让观众看得喘不过气来,见识到国产电影少见的剧力澎湃与人性张力。尤为难得是,影片情节基本没有硬伤,经得起推敲和玩味,至此,影片成功地将一桩见怪不怪的“社会新闻”,变成了一部具有相当观赏性的商业电影,虽然影片的某些部分仍然有一厢情愿和剧情走偏之处,但编剧的努力和诚意卓然可见。

  编剧和创作我是外行,但鉴于目前很多内行也不咋地,权从《全民目击》总结几点值得其他创作者借鉴的经验:

  首先,现实题材虽然限制多多,但依然大有可为,且其应该成为电影创作的主要素材库和灵感来源,这是一种可持续的方法,亦是一种道德和责任,就算你做不到,这种意识一定要具备;

  其次,现实题材缺少打砸抢、飞机大炮、剑仙上天入地,看似不具备商业制作特别是大制作的可能,但人性的善恶纠结、故事的跌宕反转、情节的巧妙编织乃至生命的清新可喜与真诚感悟,一样可以带来惊心动魄、不亚于大片的艺术享受(《一次别离》有木有,《秋日奏鸣曲》有木有,《小鞋子》有木有,《双瞳》有木有),从而带来卖座的可能和丰厚的利润,但这显然更需要编剧的水平,功利心太强、胆子太小或者水平太浅的编剧无法强求;

  第三,电影人可以眼高手低,但一定要向往眼高手高,并力争上游。很多电影人平时闲聊起来,言必称费里尼,行必提伯格曼,左手黑泽明,右手莱翁内,胸前塔可夫斯基,俨然一个追求电影的理想主义者,但一到自己创作时,马上就自动切换到投机功利的盈利状态,东抄抄西抄抄,东拼拼西凑凑,还妄想一朝卖座天下知,实在是可笑得很。一份努力一份收获,用心做出真正的好东西,世间必不会埋没了你。

  最后用我曾经采访过的陈国富先生的话作结:“这几年来,所有导演都在聊投资回报率,聊银幕增长速度,聊排场比,我都不懂这跟创作好电影有关系吗? 这样下去,创作者永远不能心平气和地观察世界,不能深刻地呈现自己的态度,甚至不能追求电影工艺的精进。电影人想的都不是我为什么要拍电影,想的都是我怎么能拍成电影,怎么变现。这种风气已经影响到了电影的原创性;政策和市场都在不断开放,而想象力和创意却在萎缩。”

  《全民目击》不是无懈可击的完美之作,也并非惊世骇俗的创意巨制(其对美国电影《刺杀据点》的借鉴也很明显),却蕴含着相当的启示与可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