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了二十年不中奖的人品抽到我校一张首映礼入场券,在硕大的厅里坐到28排——最后一排。片子不能说好得出奇,因为作为一个向来看片十分严肃认真的人,我还是忍不住在李红琴和警察周旋的段落去了趟洗手间。可是尽管这样,我还是在期间仰头忍了几滴鳄鱼泪,并且决定打五星。不为别的,就为了此片中所有演员包括儿童演员都贡献出了影帝影后级别的出色表演。
先说说黄渤。作为“演什么像什么”派的杰出代表,他脸上的每条褶子都属于田文军这个再普通不过的社会底层小市民,踏实质朴坚韧,却又慌不择路。从开始的迷茫,到加入寻子会后的坚强,在找到鹏鹏的一刻如皮筋绷断,心绪瞬间崩溃破碎。这一切在他身上连贯真实,每个转身,每个表情,无可挑剔。
郝蕾饰演的田晓娟在离婚后过上了中产阶级的生活,儿子的丢失却将她打回了原型。剥离了一切虚浮,她只是一位再普通不过母亲。生活建立在情感之上,而非相反,只是她在寻子过程中才渐渐认清。无论是前期满脸泪痕、苍白如行尸走肉,还是与儿子牵手一刻,汇了千言万语的复杂笑容,都坚实地撑起了这个人物。
比起父亲,张译所饰演的韩德忠也许更像是一位领导者。出场时,手握话筒的他活脱脱一个偏执狂,带领着一群寻子路上的偏执狂进行类宗教仪式的加油打气,一度让观众忘记了他个人家庭的不幸。出色的背景使他看起来强大、乐观、自信、有力量,却在醉酒后露出了自身的不堪一击。在这一群家长中,他或许恰恰是最脆弱的一个,长年的寻找与自我心理建设使他获得了无畏的假象,却在田文军找到孩子后感到“找不动了”。他原本不信命,最终成为了寻子路上的逃兵。又或者,他并不是逃兵,只是选择接受一个新开始,结束自我折磨,开始自我救赎。(男神一阙人面桃花唱得我是真醉了,纯褒义的)见面会时他的几次发言句句一针见血,相信感知力如此精确的演员一定把角色演到了极致。
佟大为仍旧演了他最拿手的类型,发挥得中规中矩。一位挣扎在社会洪流中的律师,有一些让人嫌恶的小聪明,也有一颗良心,玩世不恭,实又有心头牵挂。替赵薇挨的拳头可点个赞。
赵薇一开腔,整个影院笑成一片,却在最后字幕时给予了她掌声肯定。健壮、不讲理的李红琴,浑身一股子农村人的狠劲,在丢失孩子后仿佛被抽掉一切自尊,跪在气势汹汹的寻子父母中,自甘以罪人的姿态遭受殴打。她是无罪的,因为在无私的同时,爱也总是自私的。她千里迢迢去深圳为的是毫无血缘关系的两个孩子,不能不说是身怀人间大爱,却因为人贩子之妻的身份,处在极其尴尬的境地。夹缝里的爱,最痛苦也最纯粹。赵薇抛开了女神光环,脏污的脸上是从小燕子起就不曾变过的倔强。虽然她的角色是全片让人觉得戏剧感最重的,却能在她蹲地的动作、歇斯底里的哭喊、蛮不讲理的表情与大手大脚的走路姿态中看出她在竭力还原一个农村妇女的形象,不能说不拼,值得掌声肯定。
至于儿童演员的演技我除了“天才”二字已无法以言语评论,尤其是鹏鹏的扮演者,每个眼神都精确又饱满,沉默中带着儿童对成人世界的疏离与属于儿童的警觉。完全无法理解一个小孩子怎么会有如此出神入化的演技和理解力。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又一次充满希望。
陈可辛的诚意从每一张街巷的小广告里透出来,当看到无意识走过的站街女,网吧里一脸青春期的杀马特,听到声画对位的新闻联播op,一番对话后适时停下的喷泉水声,不得不惊叹他细节处理上的细致入微。他知道怎样能够在最接地气的情况下达到最强烈的艺术效果,也知道怎样能使得血淋淋的真实不失美感。一位“北上”导演对于内地生活观察得如此透彻,实属不易。
放映结束后的导演演员见面时间,有位研究生同学提了一个问题:这个故事以李红琴又一次怀孕了结尾,也没有交代所有人物的最终命运,这算结束了吗?问题一出,场下一片哗然,当然陈可辛导演可能内心也震荡了一下,虽然看得出有些那什么,可他还是很有风度地回答:“当然结束了。不是所有故事都有结局,毕竟生活仍在继续。”恰恰就是这句话,点到了电影最中心的东西。
作为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它所要呈现的,并不是一个多么精彩绝伦的故事,而是丢给我们关于拐卖与二次拐卖的难题:当父母与孩子的亲子联系和生活轨迹被拐卖所干扰甚至切断,究竟怎样才能不过分粗暴地使它回归原形?我们所要顾及的,除了血缘是否还有情感?当情与法产生矛盾,何者该作出让步?放下或是不放,无限循环或是重头开始?
这些问题,或许永远都不会有答案。我们只知生活仍在继续,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却还在努力生活,无论以何作精神支柱,一丝希望或是不愿认命,有一点是不变的:亲与爱,人的天性本能,永远不会被丢失。最后个人想肤浅地提一点:大概是为了营造某种贴近生活的纪实感,人物普遍有大段蹲下身伤心欲绝地哭,靠着墙扭曲无泪地哭,大人小孩歇斯底里地打脸,n v 1群殴的戏份。第一次看到觉得震撼,第二次看到觉得心碎,第三次看就在想,如果能省掉一点肉搏时间换成哪怕几秒的眼神,可能都能成功地让我真正流出泪来。
另,同大家一样期待打拐相关法律的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