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屋
春晚小品 最新小品 赵家班 岳云鹏 笑星大全

首页 > 明星资讯 > 吐槽央视

         ( 文/刘光裕)眼间又到诱人的周五,突然想听点英语节目,手贱点开了CCTV英文频道的科学节目Nature and Science ,突然看到近期播放的一个专集China's tropical rainforest garden。开始还有点小兴奋,还以为央视又来拍摄科普专题片(科学院的甜菊心里作祟,把上央视当做重大宣传政绩),没想到这是个极为狗血的片子,材料是N前年拍摄版纳植物园主任获奖时候所拍的东西。当初园里好酒好肉供着,小弟甚至还去厕所里看那拍摄的哥们有没有倒在厕所里(地方要央视的妓者,有木有?)。可惜拍摄完后并未给园里审校,直到播出才发现视频里把科学术语搞错了,把丹宁写成氮磷,把人气个半死。没想到几年之后,央视又把这些素材翻译成英文,竟然改名为《中国的雨林花园》在英语频道播出,片中东拼西凑一些素材,把植物园的品味都拉倒厕所里去了。如此水平的英文片,真叫人心中不爽直想骂人,“央视水平太烂了“。

 

  一部有意介绍热带植物园的片子,应该以植物为主线展开来讲,而非东拉西扯的扯犊子。在版纳植物园待久,确实感觉植物主题的科普不容易被理解,公众的兴趣也不高。来采访和拍摄的人因此也多喜欢以人为主线来煽情,传达植物科普。这是极其糟糕的科普方式。植物科普的平乏无力和无能,给很多伪“环境教育和自然教育”创作了空间,活生生把高大上的植物科普拉回到了新石器时代水平,给众多的植物园、林业部门和保护区找到了应对“植物科普”无能的台阶,欢歌笑语敲锣打鼓地从植物科学上走了下来。
 

  很多杂志、网站和电视台喜欢做社会热点科普,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专题科普难做却也是事实。很多社会热点问题,本身研究不多,缺乏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所以在做专题之前要做足工作。查阅文献、翻看档案、现场调研是专题科普的基本创作过程,而不是走马观花,瞎编臆造,推测猜想。以我浅显的经验看,科普传播也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知识过程,科普应该以现有的文献资料或新研究发现为基础,结合社会热点、历史文献和科学前沿才可信。一个新发现、新研究、新成果必须放到一定的语境和背景之中,方才有价值。若把很多知识点单独抽提出来是没有太多价值的。这样的科普自然是极为不容易的,需要有基础有积累,若要做好更需要经济投入。现有的中国科普网站、杂志、报纸似乎并没有这个经济实力。因此很多科普只能东拼西凑,孤立地谈问题。体制内机构和报纸一般多强调科学人的精气神,有板有眼地胡吹,几无娱乐性;新新媒介和网站则过渡依赖知识,脱离科学研究方法、背景和精神,可信度和系统性不高。
 

  到底该如何解决,如何提升呢?想来也不难,无非是要分专业,有点激情、管理和长期的资金支持,说起来很简单,但我似乎看不到任何曙光,只想着如何逃离。做个闲云野鹤,无需考虑方向与发展,偶尔做做科普,兴致而归即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