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Trantree)《摔跤吧爸爸》里,被感动我的画面,是在出租房楼顶摆开被褥的那个镜头。可能很多人会质疑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镜头。说一个我的小故事:2002--2004,我在南京市区(以前是白下区,现在好像划入了秦淮区,我也分不清了)上一年级到三年级,2004--2008,我在苏州市区(旧城沧浪区,现在的姑苏区)上三年级到六年级,都是还不错的本地小学。可能大家会觉得,顶尖的两个二线城市上小学,我一定非富即贵。并不是,我是随着父母在外的外地人,父母在南京和苏州种蔬菜,爸爸骑自行车,从七桥瓮到建邺路,从木渎到劳动路,那份辛苦,自然不必多说,而我,一直在本地小学上学,每学期的学费是300多,后来600多,入学时借读费1000,回过头来,想我的父母,明明有机会名正言顺给我送进“打工子弟学校”,省很多钱,而他们没有这样做。而于我,就是八点钟上课,六点钟起床,从横山坐42路到晋源桥东,再过一个十几个车道的南环西路,到另一面坐10路,到五环桥,再走十分钟,到学校。下雨天,从菜园的泥地到公交车站,我会穿一双雨鞋到水泥路(或许这就是我从那以后再也没穿过雨鞋的原因),然后藏在东吴装饰城的一个角落里,再去坐公交车,那时候,我十岁。从一年级开始,父母很忙,我中午回来得做饭,炒菜,菜都是在田里找的,那些年我最会做的是青菜蛋汤,只放一个鸡蛋,很多青菜。还有奢侈的时候,做小葱炒鸡蛋,两个鸡蛋,一碗水,一碗面,我爸说,这样做,面和鸡蛋是一个味道。以至于今天,番茄蛋汤我也只放一个鸡蛋,或许是习惯了那个清汤寡水的味道。这辈子,我最爱的就是小葱炒鸡蛋,那个味道,会让我回想到我的童年。
离题太远了,为什么会因为那些被褥感动呢?因为我小时候没有书桌,去别的同学家已经看到那种可以加热的升降的前后高低不一样的可以夹课本的书桌,而我,只能坐小板凳,趴大板凳,经常会把本子戳出洞,因为凳子上有缝隙,写到那个位置地方,笔会戳进去,但是,这并不影响我的成绩,小学我都是年级前五。那些被褥就像我的大板凳,我在那个板凳上书写着我的梦……
最后,小学毕业,班主任把我叫去,说:“当了你三年班主任,从来没见过你的父母,现在,你有机会报送苏州最好的四个初中,平江立达草桥振华,一年4500。你回去和父母商量一下。”最后,我没有回去商量,我选择了回老家,我知道自己没有户口,最后也不可能在苏州高考。于是我就一个人回了县城,读了寿县第三中学。那年,我14岁。
县城流行父母陪读,而我没有,我一个人,而且为了省钱,我还自己做饭。周围阿姨们总是会夸我,是个好孩子,自己顾自己,成绩还那么好……时光匆匆,我现在已经大三了,高考有些失利,上了一所不是很好的985。这些年,父母也积累了不少财富,我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所以,当我回想起小时候,并不快乐,却又很满足,父母给了我一个上本地小学的机会,给了我一个在县城上学的机会。很多人大学才认识我,以为我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富二代,而当我看到“爸爸”在出租房房顶铺的被褥时候,回想起了太多太多。
感谢这部电影,缅怀了我们这些曾经吃过苦、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三八卡宾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