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屋
春晚小品 最新小品 赵家班 岳云鹏 笑星大全

首页 > 影评 > 《黑镜第三季》好看吗

  (文/马暮暮 )不知有多少科幻迷跟我一样,在第一时间就看完了新出的六集《黑镜》,并怅然若失地想到明年才有后六集?新的一季大金主由channel 4转移到了美剧霸主Netflix后,不少变化在这一季里开始发生。正如编剧查理·布鲁克所说,他们有了更多的资源去得以实现自己的想法,同时剧长时间也可以不受一个小时的限制。于是我们在这一季可以看到追逐、枪战、大场景CG这些奢侈元素,第六集的时长甚至令人大呼过瘾地延长到了一个半小时。然而,不少人开始担心那纯正的冷幽默被好莱坞式的刺激所取代,有人甚至在仅仅看了一集以后就愤怒地在豆瓣上打了一星。——他们还好没有看到第六集《为国所恨》,这一集讲的是网民们对某个名人群起而攻之的诅咒导致那个对象和他们自己的死亡。查理·布鲁克那张幸灾乐祸的脸在每一个打分的电脑屏幕后闪烁。

 

  平心而论,这一季的水准确实有所下降,但其阴郁、嘲讽和警戒的风格依然还是我们酷爱的黑镜。然而对我个人来说,我还是有些许小小的失落。首先,我的失落在于《黑镜》没有那么原创性了。
 

  我曾经大言不惭地预言,正如所有自觉的犯罪片都以《杀人回忆》为标杆,将来所有自觉的科幻都将以《黑镜》作为模仿对象。《黑镜》太独特了,它“始终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它唯一能够模仿的对象就是它自己。还记得最开始看《黑镜》时我被“首相与猪啪啪啪”的设定震惊得无以言表,之后又因为《一千五百万》中的黑人拿玻璃自戕的壮烈被同化吸收到娱乐的结构之中而无比痛楚。《黑镜》是极致的,它对于我们可能达到最糟糕的境地毫无隐瞒。它是刻薄的,它从来不会像好莱坞一样讨好观众,而是把我们作为剧中的主角嘲笑而同情着。它是自省的,它作为元电视-电影一边告诉我们“看电视毁人生”,一边作为电视/视频节目牢牢吸引住坐在“黑镜”之前的我们。
 

  然而,这一季中我们能看到明显的模仿好莱坞的痕迹。第二集《游戏测试》具有盗梦空间式的结构,讲一个测试游戏的人无法从一层层的虚拟世界中逃出来,直接模仿《异次元骇客》《感官游戏》。第五集《人与武器的对抗》讲一个士兵如何发现他们的敌人“蟑螂人”是跟他们一样的人类,其核心主旨来自《第九区》。第六集《为国所恨》更是一个标准的好莱坞犯罪片,电子蜜蜂杀人或多或少带有《沉默的羔羊》的影子。
 

  我其实能理解这些模仿的存在。毕竟,原来一年才出三集的精致一下子被拉长到十二集,许多创意会被稀释,作为编剧最省力的办法就是从已有类似风格的剧作中学习借鉴。影视作品的相互模仿借鉴并不少见也不一定是坏事,但让人一眼识别出来且没有超过原作,对于《黑镜》来说是一种耻辱。我们说的可是《黑镜》呀。《黑镜》必须在每一集中都能以其巨大的脑洞深深震撼我们呀。
 

  其次,我的第二点失落在于这一季的剧作比较粗糙。
 

  请大家看看每一集的结尾。查理·布鲁克像是不知道结尾该怎么写了一般,结尾普遍缺少了之前令人回味无穷的精致。第二集《游戏测试》的结尾是,那个游戏测试员死于强烈的刺激。然而死亡真的是终结吗?对比一下《黑镜·圣诞特别篇》中所谓的“坐牢”竟然是一次次重复痛苦回忆,生不如死,高下立判。第三集《闭嘴跳舞》是全剧最烂的一集,一个青春期的男孩被网络黑客要挟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最后一步步走上抢劫和杀人的罪恶道路,显然在自我模仿《白熊公园》,但结尾完全没有真相大白,网络黑客是谁?为什么要如此迫害一个青春期男孩?有多少人陷入网络迫害?零星几个受害者并不足以为奇,每个人都是受害者那才是警世预言。《白熊公园》好就好在,它如此透彻鞭辟入里地挖掘出每一个自以为在实施正义的人都成了凶手。第四集《圣朱尼佩罗》一个垂死的老人走出独自活在世界上的负疚感,跟另一个死去的老人到虚拟世界里搞拉拉了,还有比这更烂俗的好莱坞心理成长吗?
 

  爱之深,责之切。吐槽完毕,就来说说《黑镜》对我的启发。黑镜的一百个缺点,都可以被一个优点盖过。查理·布鲁克说:“人们很容易将《黑镜》看成警示故事。但深挖下去,该剧传递的信息却远比‘警示’要复杂得多。我们最该害怕的不是技术,而是我们自己,如何使用技术,决定着这件事是否可怕。……我们的故事主要是人性的故事,其中的技术往往导致人性的没落。”在科技浪潮中对人性的挖掘,是《黑镜》最大的优势。《黑镜》是现代的,黑镜中的人是复杂的,科技与人性是紧密结合成为叙事推动力的。相比之下,漫威改编的电影和绝大多数海报长得像《变形金刚》的好莱坞大片,都不能称作科幻,因为其中科技的作用仅仅是点缀,核心还是讲述一个特别老套的古典神话故事。
 

  下面我将开始具体针对每一集抒发感想和具体评分。
 

  1.《俯冲》9/10
 

  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可以给别人打分的时代。用脚投票,看似极其民主,不是吗?问题在于,打分成了唯一的参考标准,作为个体存在的人性已经被分数抹煞。一种意识形态悄然地渗入到了以打分为代表的网络系统中:五分的都是有礼貌的、穿着得体的上层阶级,一分的都是疯疯癫癫的“犯罪分子”、人民公敌,甚至要被监狱逮捕。4.3分以上才能享受飞机票改签的待遇,4.5分才能享受高级公寓的折扣价,低于2.5分就要失去工作。甚至,最残忍的是,真实的感情早已让位于分数这一评价系统,只有4.2分以上才配称为“好闺蜜”,分数一低就可以六亲不认。在民主打分的障眼法下,阶级已然根深蒂固,而且比以前更不易察觉。人人都成了幸福美满、文明礼貌的四有公民,不信你看看朋友圈,秀美食、秀恩爱、秀旅游风光,让人嫉妒得只想像剧中结尾一样大骂f**k,每发个自拍都要美图秀秀半天,真他么累。想要自由?只有到了监狱,不被整个社会系统所接纳,才有自由的可能。这是最“黑镜”的一集。
 

  2.《游戏测试》3/10
 

  一部廉价的、为了召唤你的感官而被制造出来的恐怖片,不作过多评价。连自己都忘了自己是谁,连母亲都忘了自己是谁这样的恐怖梗,在《白色圣诞》里就用过了。
 

  3.《闭嘴跳舞》2/10
 

  什么鬼。不觉得让一个青春期小男孩看幼女的色情照片,很让人生理不适吗?
 

  4.《圣朱尼佩罗》5/10
 

  死亡不是终结,在虚拟世界里永生,听起来怎么样?我们已经无法相信人死后有天堂,却有一个叫做“圣朱尼佩罗”的虚拟世界比天堂更令人享受,你会怎么选?两个年华正好的少女在现实中竟然都是将死的老太太,科技成为娱乐至死的帮凶的同时也成为人们信仰的归宿。这大概是所有黑镜里最温情脉脉的一集了。然而科技不是绝对的,因为我们爱的人已经死去,我们不能忍受独自活着,这是令人动容的人性之光。(剧集最后为什么还是选择了永生呢,是为了好莱坞式的大团圆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5.《人与武器的对抗》9/10
 

  无需追溯战争与科幻千丝万缕的联系,战争这一行为本身已经足够科幻。为了让人违背本性杀死自己的同胞,就需要有一种意识形态的“眼镜”(可参考齐泽克《变态者意识形态指南》)。这一种意识形态,可以是希特勒式的“消灭劣等种族”,也可以是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的“不做亡国奴”。美国越战老兵退伍归来后普遍情绪异常,这是在二战投原子弹时都不曾发生的情况,甚至PTSD这一心理疾病名词专门被发明出来描述他们的症状——这一切源于刊登在《时代》封面上那张在战火中逃窜的越南裸体女孩的照片。照片中的战火的恐怖和女孩的骨瘦嶙峋撕毁了意识形态的面具,战争的荒谬和杀戮的本性赤裸裸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人的本性能承受得了吗?
 

  在《黑镜·人与武器的对抗》中,植入人脑的Mass系统因此被发明出来,同为人类的“敌人”被丑化为怪物,令士兵的射杀毫无怜惜,颇有奥特曼打小怪的游戏感。这便是意识形态的眼镜。《黑镜》深入之处在于,民众并不受Mass系统的控制,他们眼中的“蟑螂人”应该是和他们一样的人类,然而在权威之下他们极其认同这一意识形态,他们自称为受害者却将“蟑螂人”指认为残暴的入侵者。没有“眼镜”这一具体形态的意识形态,才是最彻底的意识形态。荒谬的是,要将那一拨人变为“敌人”的原因竟然是他们的DNA里携带了遗传疾病基因,为了种族的健康繁衍才要消灭他们。想想纳粹屠犹,想想英国贵族blue blood高贵血统内部的通婚。《黑镜》无疑是承载了历史感的科幻,尽管这个主题并不算新颖。
 

  更可怕的是,连夜夜入梦的爱人都是被Mass系统植入主人公脑中的,一切只是为了让士兵更好地履行职责,我们再一次辨认出了福柯。国家为了人口的健康、安全、安居乐业不遗余力,而个人的幸福、个性却早已被无限缩小,变成了《黑客帝国》中那一个个密集的数据点,不再为人所看见。
 

  6.《为国所恨》8/10
 

  当一个人在社交网络上成为众矢之的,TA就会真的惨死。哪怕这个人散播了种族歧视的言论,或者对小孩不友好,或者不爱国,TA就那么该当死罪吗?《白熊公园》中,一个放任罪犯杀死小女孩的女人因为无所作为的围观而成为帮凶,在巨大的恐怖中遭到人们一次次的围观作为惩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真的是一种正义吗?当众人的愤怒变成了杀人的利器,国家的法律便成了空文,人们口中追求的“正义”便也不复存在。可怕的是,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手中足以投票致死的巨大权力后,这个游戏被愈玩愈烈,矛头直指国家领导人。人们的正义迅速滑向了恶的边缘,因为在互联网上人们聚集成为乌合之众,责任分散,甚至将诅咒别人引为时尚,来标榜自己道德高尚。这是一个体量巨大的乌合之众的怪兽,毫无理性可言。
 

  遗憾的是,这一集最后还是变成了一个有着明确罪犯的犯罪片。一个懂得科技的男人行使了刽子手的职能,用电子蜜蜂将“该死”的人和诅咒的人都统统处死。于是就成了一个还挺好看的警察抓罪犯的故事。一旦坐实以后,故事便失去了其寓言性:别忘了,你的每一次网络言论暴行都是真正地在杀死一个人。

 
分享: